女生节和妇女节是同一天吗?为什么妇女节又叫女人节?
众所周知,妇女节是世界性的节日,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妇女争取平等、发展的节日,其背后有复杂、崇高的意义。女生节在高校中产生,由高校的广大学生延续发展,是民间小众节日,不成章法。一个以狂欢、娱乐为宗,一个以纪念为要,但在两个节日同时并存的空间里,前后只差一天的女生节和妇女节,在待遇上却经历了巨大的差别。
和妇女节相比,女生节的历史不长,也没有固定、统一的时间,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女生节产生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的3月7日,山东大学在这一天举行了第一届女生节,当时女生节的活动是联欢晚会。从诞生开始,女生节就和娱乐、狂欢联系在一起。各高校女生节的日期不一样,持续时间长短不等,但比较普遍的是持续一天,通常定在每年的3月7日,如厦门大学,燕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另外有高校选定11月11日这一天为女生节,如四川大学。也有一些大学,女生节是一个星期,如广东工业大学的女生节就在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举行,活动持续一周。最长的女生节活动持续一个月,如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女生节的时间为每年的11月份,整个11月被称为“女生活动月”。不同的日期似乎也反映了女生节的自由、随意,从一开始,它就不像妇女节那样严肃。
“我们都不过妇女节”
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即使没有女生节,大学里的女生们一般也不过妇女节。在70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大学生的学生活动以学习为主。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历史原因使得学业荒废多年,学习上紧迫感很强,而且普遍关心政治和国家大事,对知识的渴望也来得浓厚。当时大家心思全在学习上,女生也不例外,所以‘三八节’并没有什么人注意。所以都不过。在高校这种处在社会边上的特殊空间里,以学业为主的学生们并没有太多精力关注妇女节。妇女节多在政府或其他机关单位这样的地方以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的方式被纪念。
没有女生节的年代,大学生们因学业等原因不怎么过妇女节。随着人们对“妇女”一词的认识加深,加上社会观念的变化,“妇女”一词被狭义化,人们认识到这似乎是对弱势群体的称谓,充满怀疑、开放和独立思想的女大学生们自然不愿与“妇女”为伍,更不会过“妇女节”了。人们已渐渐淡忘了妇女节的最初目的,然而不变的是其纪念的意义仍以欢庆活动在一年一年的重复上演。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到了新时期,女大学生们为了和妇女节“划清界限”,她们不愿称自己为妇女,但又不想放弃女性的节日特权,“女生节”由此而产生。这是女生节产生原因的通常说法。对于校园里的广大女生来说,现在有了一个专属于她们的节日,更不会去过妇女节。
女生节,承载青春梦
对广大女生来说,期待、等待与惊喜这些情感让女生节成为独特、难忘的一天,这也是她们喜欢这个节日的原因所在。女生节似乎属于年轻有激情的人,而妇女节却和成熟、年纪大等因素相关。在女生节这一天,女生无疑就是女神,男生们花尽心思为女生过节,这也是男生创意大比拼的时候。其实,女生节也是男生的节日,众多男生们费尽心思策划各种活动,男生也是主角。因为有了男生们的参与,女生节才可能成为女生节。除了帮女生过节外,众多男生选在女生节这一天向心仪的女生表白。 和女生一样,男生们也期许在这一天能遇到心仪的对象。不难看出,女生节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情人节”的角色。
女生节有关友谊、青春和爱情。热情火辣的表白和睿智幽默的倾诉,是向青春本身致敬,致敬大学里可以拥有如此率真与疯狂的时光。厦门大学凤凰花影社在2023年女生节3月7日的前一周就通过微博集结百对情侣拍摄首支大规模女生节浪漫MV,同时3月6日晚上21:10分,邀请情侣们到上弦场一起点亮烛光,留下青春影像。所拍摄的MV《恋厦》在女生节当天于三家村广场进行首映。女生节是一个舞台,大家在这里更开放地释放着青春的热情与活力,是一个充满爱的节日,这一点和妇女节并没有不同。
女生节具有全民参与的特点,高校学子们是节日的主角,她们主动、自由地燃烧着充满爱与激情的时光,抒写美好的印记。女生节带给她们的许多快乐,变成一个容器,来盛青春梦,这是遥远的妇女节不能提供给她们的。
女生节?妇女节?女人节?
高校里,女生节和妇女节并存,学生对女生节的喜爱以及她们对妇女节的反感,除了高校是个特殊社会,学生是特殊群体这些原因外,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可以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同时是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三八妇女节”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翻译过来就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它的全称是“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从其名称就可以看出,妇女节在最初就被赋予了政治内涵。“妇女”一词有提高妇女权益和各方面地位的含义。当初,被称作“妇女”是女性权益的体现。但近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女性地位已经大为改善,并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妇女”一词的政治语境,已经淡化。“妇女”的概念却被符号化、狭义化。在人们印象中,它渐渐成了中老年女性、没文化的女性,以及家庭主妇的代称。广告系研一的巩亚平在谈到自己为什么不过“妇女节”时说,“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过妇女节的年龄”。另一些同学则对“妇女”一词有异议,“妇女节,要是换种说法我觉得可以过,总觉的‘妇女’两个字不适合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可能以后走出校园了就会过妇女节吧”,广告系研一的翟星说道。
“‘妇女’一词在古代语义学中被界定为成年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女性。在现代汉语的具体运用中,其约定俗成的语义,是指处于青壮年时期的女性。无论从传统文化的‘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的传统角色定位看,还是从‘出嫁为妇’的角色阶段说,显然今天接受现代教育的且还未出嫁的女生,不想把自己归入其类是理所当然。更何况‘妇女’这个词,无论是社会化的‘男女都一样’的强妇形象,还是世俗化的‘头发长见识短’的弱妇形象,都已成刻板印象且不乏贬义。”从事女性文学研究的林丹娅教授谈到。林教授还指出,“今天的女生除了用女生节表达出与之划清界线外,还应有意识去改变这个被赋予刻板印象的‘妇女’的现状与未来”。在《汉语大词典》中,“妇女”的涵义由“妇”和“女”两部分组成,其中“妇”即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妇女”一词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女子,年满18岁的女青年也可称妇女,18岁以下称少女,14岁以下称幼女,7岁以下称儿童。
女生节与妇女节受到的不同“待遇”与“妇女”和“女生”这两个词背后的文化、社会意义有莫大关系。许多女生认为“女生”这个词更适合她们。“女生”意味着更加时尚,青春活力,用女生来形容自己的时候是一种对于青春和独立的向往。
从事性别文学研究的王宇教授认为:“女生节是小女人节,它塑造的女生是那种小鸟依人的形象,因为它把‘女生’的意义狭窄化了。”王老师认为,妇女节有它独特的意义,它主张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独立的立场在现今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在女孩想借助女生节来重新阐释独立于妇女节的一种意义,但是她希望能把妇女节的最基本的内涵纳入到女生节中。
早在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张晓梅提交了将“三八妇女节”更名为“三八女人(性)节”的提案。之所以提议改为“女人节”,她认为在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其中“妇”即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妇”字从象形的含义看为“女子执帚”,本意为操持家务,现在看来,显得气息陈旧,对女性有一定的偏见。另有网友建议改成“女性节”。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多元的社会,用‘妇女’来称呼所有的女性,太泛化。现实生活中,有的女性喜欢被喊美女、美眉,这些称呼能够让她们对自身有一种认同,能获得一种满足感。无论哪个时代,女性追求的形象,都是对自我的一种认同。不管是女生节还是妇女节,我们可以从一个求同存异的角度来看,通过这两个节日,女性强调和男性的差异,但是更强调男女之间的平等,女性的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