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文化背景
梅花在中国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的植物。自1980年代开始,一直有人积极推动定梅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还有许多地区把梅花定为市花、县花。
传播历史
梅花原产中国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广西等高海拔地区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黄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经杂交育种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获成功,梅花喜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喜阳略耐荫,不畏寒,土质以轻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质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长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称,宋代诗人陆游《咏梅花》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梅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mume。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又从日本传播到西方国家,而梅花的学名实际上是日语的发音,这个发音据说是来自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对梅花一词的发音。
在日本,梅的花期在晚冬,也就是一月下旬及二月份,先花后叶。花五瓣,直径1~3厘米。花野生型为白色,有玫瑰红及深红等人工变种。叶在花落之後很快抽出。叶椭圆型,叶尖箭形。果实于初夏成熟,也就是日本的六月。因为果实成熟时期恰逢中国江南雨季,所以这种时期又被称为梅雨季节。果实圆形,自柄至尖部有一道浅槽。果皮绿色,采摘后逐渐转黄,并可能呈现红色,此时表明果实已经成熟。果肉呈黄色。
日本:4世纪伴随中国文化传入日本,在日本广有种植。
西方:除纽西兰略有分布外,欧美少有种植。
台湾:以台南县楠西乡梅岭风景区、南投县信义乡最多。
栽培史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而在梅子一边洒上红晕。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南宋杨万里《和梅诗序》)。《金陵志》载:宋武帝(即刘裕,公元420~422年在位)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时文人咏梅、写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鲍照有《梅花落》诗,梁代的萧纲(简文帝)有《梅花赋》,何逊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阴铿有《咏雪里梅》等诗,陈代的苏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咏梅之作。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
传统文化
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花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中国人“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欣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寒冬斗士——梅,为历代文人画士所喜爱。千百年来,从《诗经》到现代散文,许多颂梅的佳作流传下来。
梅于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独放于百花之前。古诗中有许多体现其时间早的意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飞雪落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杨记《少年游》)。“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梅,它既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开放的花,而又是来年春天第一个盛开的花,这样这既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一个美丽的报春使者。
故事传说
相传隋代赵师雄游浮罗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运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
《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有一种梅,名苔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丝飘飘可玩。”
《武林旧事》载,苔梅有两种:一种苔藓特厚,花特别多;一种苔如细丝,长尺余。
雪中红梅
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咏梅名诗。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
《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
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宋,元400年(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及梅文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同时,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
余如北宋的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国内已不多见),等等。
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頫、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现昆明温泉对岸的曹溪寺内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态龙钟,虹曲万状,仍年年开花、结实。
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
描写梅花的诗句
1.冰雪林中着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
2.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
3.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
4.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
5.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
6.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
7.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耐客愁何?《江梅》
8.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杂咏》
9.微雪初消半月池,篱边遥见两三枝。
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画梅》
10.万树寒天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早梅》
11.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题画梅》
12.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雨中元墓》
13.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似雪,岭头飞去半为云。《落梅》
14.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访妙玉乞》
15.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红。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咏红梅花》
16.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心,酸心无恨亦成灰。《咏红梅花》
17.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咏红梅花》
18.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19.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20.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21.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墨梅》
22.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应诏赋得除夜》
23.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24.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迈好同归。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临江仙》
2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26.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虞美人》
27.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岭梅》
28.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踏莎行》
29.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贺新郎》
3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31.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
32.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33.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34.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古戍》